《教育文化论坛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对话:生命境界的跃升

 
来源:教育文化论坛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3-22
 
在苏州,有教育界同行戏称:“潘娜这几年是在疯长!”我想,之所以这样说,不仅是因为潘娜的荣誉纷至沓来,更主要的是因为潘娜办学成就斐然,是因为潘娜在对话教育的文化实践中,实现了人生境界的跃升。 价值观是潘娜对话教育的第一个要素。对话教育有其自身特点,在学校场域中,教师,特别是有着校长身份的教师,总带有权威的印记。校长与学生交往,能不能真正形成对话,关键在于教师怎样为师生关系定位。我与潘娜校长有许多次交谈,她告诉我,提出对话教育,就是对以知识为中心、以教师为中心、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持有批判态度;她执教品德学科,选择对话教学,就是想不仅引导学生至善,而且让教学行为充溢着善的意蕴;她把对话教学推及所有学科,推及学校文化建设,就是期盼充满主体精神的孩子们茁壮成长。 杜威曾说:“概括地说,(旧教育的)重心是在儿童以外,重心在教师,在教科书以及在你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,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。”“现在,我们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。这是一种变革,一场革命,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。在这种情况下,儿童变成了太阳,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,儿童是中心,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。”潘娜显然是杜威这种思想的实践者,她致力于培养具有对话精神的儿童,让学校精神照亮孩子的人生。正是树立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,她的立场很坚定,举措很扎实,成效很明显。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一个人不同阶段、不同方面行为的根本观念。因为是根本观念,所以自然会渗透、影响她的执教、她的治校,甚至她的日常生活。也正因为如此,学生自然对教师怀有景仰之心,感激之意,挚爱之情。“你是人间四月天”,师生之间“激发新意和遐想”的对话才有了可能。 能力建设是潘娜对话教育的第二个要素。对话是一种观念,一种立场,但是想对话不代表能对话。潘娜校长的对话教育一直重视能力建设。无论是学生,还是教师,在学校共同体中,她都关注到:第一,重视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学习。我赞成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素养引领,基础为本。潘娜对我说,教师也好,学生也好,一定要有充实感。她赞成德育界前辈的说法,美德不能是一个空口袋。她清醒地认识到,教学中任何对话都基于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草案,他们的学科对话模型体现了对学科学习认知图式的理解,他们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比较高,应该是与她的这种自觉意识紧紧关联的。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她抓得很紧,潘校长说,就是要让教师有对话的勇气,有参与的本领。每一次群体的讨论,他们都做极其认真的准备,潘校长认为,进入对话要熟悉并遵循对话话题,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,要有相互尊重和宽容的意识,还要有相互补充的思维能力,把这些基本功做好了,教师也就自然出息了。第二,重视对话方法的学习。对话是一种关系构成,这种关系是靠语言连接的。因此,怎么问,怎么听,怎么答,怎么议,就需要一定的“技术规范”。潘娜在教学时非常重视这方面的习惯养成,特别是言说和倾听,都有专门的训练。教师群体讨论,她的团队则在参与和共享方面有意为之,因而取得较好的效果。第三,关注思维和情感的贯通。对话是思想的交流,也是情感的交流。伯姆在《论对话》中,专门提及神经科学对大脑结构的研究,发现思维产生于大脑前额叶外部皮质的某个地方,而情感中枢则位于更深层的地方。二者由非常厚的神经中枢所联结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它们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。参与对话,因为“思维和情感”构成了每个人“最本质的自我”,必须“按其本来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来生活”。我们感动于潘校长讲述的教育故事,很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对话教育贯注着情感的力量。 审美性是潘娜对话教育的第三个要素。首先是关系之美。如前所说,对话是一种关系构成。何以言美呢?那就在于体现着心灵的润泽和精神的丰盈。金生鈜教授说:“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,而且也是教育情境,在对话中,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,他们共同参与、合作、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活动,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的谈话,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,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。”于是,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纯粹的精神之美的光泽。在潘校长和师生的交往中,我常常对此有深刻的感受。其次是内聚力之美。群体的对话,如果人们能够像激光那样以高度的内聚力来共同思维,就会生成无穷的力量。伯姆进而说:“我们不但能够直接感知到这种内聚力,而且更要能在内心深处形成默契和意念。” 潘娜管理的学校确实具有文化的内聚力,很多事情,教师们不需要吩咐,学生们不需要提醒,自然而然地会去做,并且会努力做好,甚至还可能创造性地做,那就是“默契和意念”在学校的文化土壤中发芽生长了。再者是人格的诗性之美。格式塔心理学提出“格式塔质”概念,格式塔强调完形、整体,“格式塔质”则意味着一种意蕴、气象的东西,或者可以称为人格诗意的东西。这种生命的完整性来自“我”和“你”的敞亮,精神真正相遇;来自个体与群体的和谐,营造出一种相互间如沐春风、心旷神怡的感觉;来自不断诉诸内省的诘问,在深刻的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;还来自总有更高一级的追求,以期创造更美好的人生境界。潘娜如斯! 在苏州,有教育界同行戏称:“潘娜这几年是在疯长!”我想,之所以这样说,不仅是因为潘娜的荣誉纷至沓来,更主要的是因为潘娜办学成就斐然,是因为潘娜在对话教育的文化实践中,实现了人生境界的跃升。价值观是潘娜对话教育的第一个要素。对话教育有其自身特点,在学校场域中,教师,特别是有着校长身份的教师,总带有权威的印记。校长与学生交往,能不能真正形成对话,关键在于教师怎样为师生关系定位。我与潘娜校长有许多次交谈,她告诉我,提出对话教育,就是对以知识为中心、以教师为中心、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持有批判态度;她执教品德学科,选择对话教学,就是想不仅引导学生至善,而且让教学行为充溢着善的意蕴;她把对话教学推及所有学科,推及学校文化建设,就是期盼充满主体精神的孩子们茁壮成长。杜威曾说:“概括地说,(旧教育的)重心是在儿童以外,重心在教师,在教科书以及在你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,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。”“现在,我们教育中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是重心的转移。这是一种变革,一场革命,一场和哥白尼把天体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那样的革命。在这种情况下,儿童变成了太阳,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,儿童是中心,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。”潘娜显然是杜威这种思想的实践者,她致力于培养具有对话精神的儿童,让学校精神照亮孩子的人生。正是树立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,她的立场很坚定,举措很扎实,成效很明显。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一个人不同阶段、不同方面行为的根本观念。因为是根本观念,所以自然会渗透、影响她的执教、她的治校,甚至她的日常生活。也正因为如此,学生自然对教师怀有景仰之心,感激之意,挚爱之情。“你是人间四月天”,师生之间“激发新意和遐想”的对话才有了可能。能力建设是潘娜对话教育的第二个要素。对话是一种观念,一种立场,但是想对话不代表能对话。潘娜校长的对话教育一直重视能力建设。无论是学生,还是教师,在学校共同体中,她都关注到:第一,重视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的学习。我赞成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素养引领,基础为本。潘娜对我说,教师也好,学生也好,一定要有充实感。她赞成德育界前辈的说法,美德不能是一个空口袋。她清醒地认识到,教学中任何对话都基于学生脑海中的知识草案,他们的学科对话模型体现了对学科学习认知图式的理解,他们学校学生的学业水平比较高,应该是与她的这种自觉意识紧紧关联的。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她抓得很紧,潘校长说,就是要让教师有对话的勇气,有参与的本领。每一次群体的讨论,他们都做极其认真的准备,潘校长认为,进入对话要熟悉并遵循对话话题,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,要有相互尊重和宽容的意识,还要有相互补充的思维能力,把这些基本功做好了,教师也就自然出息了。第二,重视对话方法的学习。对话是一种关系构成,这种关系是靠语言连接的。因此,怎么问,怎么听,怎么答,怎么议,就需要一定的“技术规范”。潘娜在教学时非常重视这方面的习惯养成,特别是言说和倾听,都有专门的训练。教师群体讨论,她的团队则在参与和共享方面有意为之,因而取得较好的效果。第三,关注思维和情感的贯通。对话是思想的交流,也是情感的交流。伯姆在《论对话》中,专门提及神经科学对大脑结构的研究,发现思维产生于大脑前额叶外部皮质的某个地方,而情感中枢则位于更深层的地方。二者由非常厚的神经中枢所联结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它们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。参与对话,因为“思维和情感”构成了每个人“最本质的自我”,必须“按其本来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来生活”。我们感动于潘校长讲述的教育故事,很重要的是因为她的对话教育贯注着情感的力量。审美性是潘娜对话教育的第三个要素。首先是关系之美。如前所说,对话是一种关系构成。何以言美呢?那就在于体现着心灵的润泽和精神的丰盈。金生鈜教授说:“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,而且也是教育情境,在对话中,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,他们共同参与、合作、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活动,因此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狭隘的语言的谈话,这种对话更多地是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,指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互相承领。”于是,对话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纯粹的精神之美的光泽。在潘校长和师生的交往中,我常常对此有深刻的感受。其次是内聚力之美。群体的对话,如果人们能够像激光那样以高度的内聚力来共同思维,就会生成无穷的力量。伯姆进而说:“我们不但能够直接感知到这种内聚力,而且更要能在内心深处形成默契和意念。”潘娜管理的学校确实具有文化的内聚力,很多事情,教师们不需要吩咐,学生们不需要提醒,自然而然地会去做,并且会努力做好,甚至还可能创造性地做,那就是“默契和意念”在学校的文化土壤中发芽生长了。再者是人格的诗性之美。格式塔心理学提出“格式塔质”概念,格式塔强调完形、整体,“格式塔质”则意味着一种意蕴、气象的东西,或者可以称为人格诗意的东西。这种生命的完整性来自“我”和“你”的敞亮,精神真正相遇;来自个体与群体的和谐,营造出一种相互间如沐春风、心旷神怡的感觉;来自不断诉诸内省的诘问,在深刻的反思中实现自我超越;还来自总有更高一级的追求,以期创造更美好的人生境界。潘娜如斯!

文章来源:教育文化论坛 网址: http://jywhlt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8876.shtml


上一篇: 成功教育的另一种样本
下一篇: 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_布林肯访非,美加大对非倚重为哪般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教育文化论坛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